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,阳光斜斜地穿过咖啡馆的玻璃窗,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低头翻着一本旧书,直到你的影子悄然落在书页上。你轻声询问是否能拼桌,声音像一阵带着花香的风。那一刻,我忽然相信了所谓“命中注定”的俗套台词。
短剧般的相遇总是充满戏剧性。你点的拿铁撒在了我的衬衫袖口,慌乱中我们四目相对,突然同时笑出了声。后来你告诉我,那天我耳尖泛红的样子,像极了校园青春片里手足无措的男主角。而你不知道的是,我悄悄记住了你睫毛在阳光下颤动的频率,像蝴蝶振翅时掀起的微小气流。
我们开始频繁“偶遇”。周三傍晚的图书馆三楼转角,周末清晨的公园跑步道,甚至雨天便利店唯一的空座位。这些巧合编织成的网,温柔地困住了两颗试探的心。你会突然把耳机塞进我耳朵,分享一首冷门民谣的间奏;我则故意在你面前弄掉钢笔,只为看你弯腰时发梢垂落的弧度。
直到某个停电的夜晚,烛光里你忽然说起第一次见我时的场景。“当时就觉得,该和这个人发生点什么故事。”你转动着咖啡杯的样子,让这句话轻得像句画外音。窗外的月光突然亮起来,我们同时望向对方——像极了那些被观众吐槽“太刻意”的偶像剧镜头,可当主角是自己时,连呼吸都成了慢动作。
现在偶尔路过那家咖啡馆,我仍会想起那个被咖啡渍染黄的下午。原来生活真的会突然切换成短剧模式,只是当我们成为故事里的人,所有俗套的桥段都变成了独家记忆。就像你总爱说的:“遇见你之后,连天气预报都像在剧透我们的剧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