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八十年代,文坛新秀严雪凭借中篇小说《北河往事》崭露头角。谁也没想到,这部获得全国文学奖的作品,竟在出版时被印刷厂错将作者署名为当时已负盛名的作家祁放。当严雪拿着样书冲到出版社时,首印三万册早已发往全国各地。
这场阴差阳错的"代笔"事件,让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命运交织。祁放在南方某大学讲学时,第一次从学生口中听到这个"剽窃自己名字的新人"。出于好奇,他托人找来原稿,连夜读完后的批注是:"笔力沉雄处似路翎,细节绵密处追张爱玲。"次日便致电作协要求召开澄清会。
严雪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天,当她冒雨冲进会议室,看见坐在首席的祁放正用钢笔在样书上逐页修改错印的署名。老式吊扇在他头顶摇晃,钢笔折射的光斑投在墙上,像一串跳动的密码。"年轻人,"他头也不抬地说,"这书该是你的。"后来她才知道,祁放为此推掉了即将赴美的文化交流行程。
误会解除后,祁放将严雪推荐给《当代》杂志主编。在文学观念上,他们常有激烈交锋——祁放坚持"文学要像青铜器般经得起时间打磨",严雪则主张"文字应该保持新鲜的伤口状态"。但每当严雪遭遇创作瓶颈,总能在邮箱里收到祁放用稿纸手写后扫描的批注,有时长达二十页。
2003年非典期间,祁放在协和医院隔离病房完成《疫中札记》。严雪通过层层关系将打印稿带给某出版社,却因内容敏感遭拒。她索性以自己名义发表在个人博客,引发现象级转载。当文化部门追查时,祁放主动致电说明:"这次是我自愿让她'错嫁'的。"
今年春天,人们在整理祁放遗物时发现一个牛皮纸档案袋,里面装着三十八年来所有署名"祁放"的严雪作品校样,每份首页都粘着便签:"待重印时更正"。最上面是张泛黄的借条,写着"今借到严雪《北河往事》署名权一次",落款日期正是1985年那个暴雨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