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傍晚,医院的走廊里回荡着急促的脚步声。年轻的母亲紧紧攥着病危通知书,指尖几乎要嵌入掌心。她的孩子刚满三岁,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症肺炎被推进了ICU。监护仪上的数字像一把钝刀,缓慢地切割着她的神经。
医生曾委婉地暗示“做好最坏的准备”,但母亲固执地守着玻璃窗外的那方寸之地。她记得孩子第一次踉跄学步时的笑容,记得他发烧时滚烫的额头贴在自己颈窝的温度。这些碎片在绝望中凝成一道微光,让她在深夜的祷告词里反复念叨:“只要他能活下来……”
转折发生在第七天。一位刚从国外进修回来的儿科专家偶然翻到了这个病例。他注意到某种罕见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常规治疗失效,并连夜调整了方案。当抗生素换成靶向药物的第三天,孩子蜡黄的小脸上终于泛起了血色。护士长后来对记者说:“那孩子抓住医生白大褂纽扣的力道,像棵终于破土的新芽。”
如今游乐场的秋千架上,总能看到一个戴着卡通口罩的男孩在咯咯大笑。他的肺部CT影像仍留着淡淡的阴影,但生命早已在爱的缝隙里扎根生长。母亲把那张皱巴巴的病危通知书锁进抽屉时,终于理解了“最好的相遇”不一定是完美的结局,而是绝望中有人愿意为你多走的那一公里。